close

【明報專訊】10歲女兒在家附近念小學,平日和鄰居的女兒一起放學回家,我也託鄰居幫忙接放學。誰知她和鄰居的女兒吵架,與其他同學一起放學,卻沒告訴鄰居阿姨,令對方非常焦急,鄰居還說明不再負責接她。女兒說要自己話事,我怕她變本加厲,如何教好?

孩子擅自和同學離開,沒告知行程,令眾人擔心,的確很嚴重,但媽媽應該收起火氣,冷靜處理。女兒已經10歲,很快進入青春期,及早建立良好互信的溝通機制,有助日後處理不同意見,減少衝突,這次事件亦可成為一個契機。

媽媽應在心情平復後,好好和女兒談一談。首先要弄清楚她和鄰居孩子吵架的原因,讓她盡情抒發感受和想法,媽媽要適時安撫,並認同她的感受。待她說完事件始末,媽媽要認真、坦白地告訴她當天找不到她時焦慮如焚的感受,令她明白媽媽的反應是因為珍惜她,擔心她,有了這「愛護/關心」的平台,才集中和她探討各項問題,以不同角度考慮解決方法,讓她日後遇上類似情况時採用,而媽媽也有個底子,知道怎樣解決。例如﹕

1)吵架後不想去鄰居的家,可以好好告訴媽媽或阿姨,例如去圖書館看書,讓大家清楚知道自己的行蹤,才是長大的表現。

2)與友人爭吵後一走了之不是解決方法。大家自小在一起,一定有不少開心時光,難道這都抵不了一時之氣?要教導女兒即使日後阿姨不再接送她,在校園仍會相見,要教導她包容,願意和解,令大家明白她在事件中有所成長,對她恢復信心。

3)其實女兒真的要學習「自己話事」,並要為「自己話事」而負責任,讓她按能力去「自己話事」,例如自選午餐時,她明知要選辣的咖喱雞飯,可能會辣得她吞不下,那麼就只剩白飯可吃了,而不是把這個午餐推給爸媽;放學後要做好功課,她可以自行選擇去鄰居的家或溫習室,但若她只是玩,就顯示自己管不好自己,爸媽就要收回「話事權」,餘此類推。

每天訴心事 增親子溝通

爸媽應與女兒設定每天訴心事時間,但並非「互數不是」,可各自談談在外面遇到的喜樂,或所見所感,爸媽的見聞可能是社會知識,女兒的可能是她小圈裏的大事——但都有助增進互相了解,話題愈廣泛寬鬆,孩子愈容易加入,習慣傾訴,溝通亦愈有效。

資料提供﹕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庭生活教育主任王志平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ossipguys 的頭像
    gossipguys

    G的部落格

    gossipgu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